郎德苗寨是我們這次來黔東南到游的第一站,二月二十日到達凱里后就直奔它而去,無意中它成為我們苗侗寨印象的標桿,后續每到一寨有意無意都喜歡與它比較一番,無形中增加了它在我們此行中的份量。
郎德苗寨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的報德鄉,離凱里不到30公里,出市區走省道經過三棵樹鎮不到半小時就到了。郎德苗寨分為郎德上寨與郎德下寨,緊靠省道的是郎德下寨,游客一般游覽的是沿著山道繼續走進去約一公里的郎德上寨?,F在游覽郎德上寨或下寨都無需門票??赡苁菫榱诵麄鳟數氐穆糜钨Y源,2008年北京奧運會在貴州省的火炬傳遞活動特意安排從這里開始,從而撩開了它神秘的面紗,也自此世人開始了解這里。
郎德苗寨的苗民與其他苗民一樣,全都是那個被黃帝打敗的蚩尤所領導的九黎部落的后代。所不同的是,這里的苗民按下半身所穿的長裙子定為"長裙苗",據說是經過多少代從黃河流域經長江流域輾轉才到丹江這一帶定居的。對郎德的印象主要集中在兩點:
一是它山青水秀的居住環境。郎德苗寨四周環抱的都是靜靜的高山,山谷中間清澈的溪流匆匆而過,一靜一動之間都滲透著山水自然的靈氣?,F在看起來的確是青山綠水,可放在那交通閉塞、物質貧匱的年代,這里就是窮山惡水。可見當年苗民為生存躲進這大山深處,度過的是何等艱辛備至的歲月。也正是因為有這些勤苦耐勞、百折不撓的苗民們堅守著的這份土地,才有了我們今天游山玩水的好去處。從這點來說,我們還真應該感謝這里的苗民,真可謂辛苦千年,造福后代。
二是它依山而建的吊腳樓群。郎德苗寨背山面水的地形決定了它整體的建筑布局走向,當然也反映出當地苗民的聰明才智。一方面考慮到團聚力量防御外敵的需要,古寨將所有民居全部集中在一個坡面,并依山勢開筑五條縱街橫道,既連接起各家又形成出幾個自然片區。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騰出平地作為耕地,所有民居都建筑在斜坡。群山相擁的山區本來就難以開墾,狹窄的山谷更加是平地難覓。這些建造于半山頗具民族特色的吊腳樓基本上以木質為主,有平底吊腳樓,更多的是斜坡吊腳樓,一般設三層,底層飼養牲畜和存放農具,頂層則貯放谷物飼料,中層才是家庭起居地方,最富特色的是每間堂屋都設有一個叫做"階息"的美人靠開窗,坐在此處乘涼賞風倒也別有一番風情。
郎德苗寨中用鵝卵石和青石鋪砌的道路和院壩也頗有特色,拾階而上可以到半山坡的銅鼓坪和蘆笙場,這里是寨民們唱歌跳舞的地方,出名的是踩銅鼓和青年蘆笙舞,只是我們此次無緣欣賞到。有意思的是寨中坡腰處還修有一條長達150米的賽馬道,每逢重大節日周邊四鄉的苗族青年男女都會聚此參加來賽馬和對歌比賽,可以想像其場面一定是熱鬧無比。山谷溪河上苗鄉特有的風雨橋格外醒目,不知是否出于防洪需要還是滿足旅游美感,這座新式風雨橋已經改用木制與水泥混合的結構,橋面上仍然采用傳統的木制廊蓋,橋墩處已改為拱型水泥建筑。沿溪還有石磨碾房和大水車,突顯著當地濃郁的農耕傳統文化。而要知道當地更多歷史傳統文化及民風民俗的最好地方無疑屬寨中設立的那座民俗博物館了,博物館不大,但足可以從中了解一下苗寨的風土人情。
由于我們急于趕往其他古寨,當地有名的歌舞、迎賓酒、長桌宴等等精彩內容都來不及欣賞就匆匆而別??偟目矗诋斀裆虡I化浪潮沖擊下,郎德苗寨還是山區苗民原始生態保持得較好的景區,是了解和認識苗族歷史文化及習俗的好地方。如果有更多時間,還真愿意在這種原生態較濃的山野人家中住上一段,徹底放松一下?,F在來這里的游客正迅速上升,當地獲得的名號也日益增多,諸如什么"中國民間歌舞藝術之鄉"、"蘆笙之鄉"、"全國百座露天博物館"等,但愿郎德古寨在享受榮譽時也能享受現在的獲益,在改造未來時能夠保存住現在這種自然樸實,祈福未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