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縣揚武鎮揚頌村“祭尤節”活動現場。 潘大宇 攝
苗族群眾在“祭尤節”活動現場吹奏芒筒。 潘大宇 攝
一座三層吊腳小木屋一樓的墻上,整齊排列的鳥籠凸顯著別樣美感。這棟位于黔東南州丹寨縣龍泉鎮卡拉村的木房子,已成為網紅打卡點。房屋前人來人往,有來拍照打卡的,也有前來學習鳥籠制作的。
“這里已經成為熱門的非遺研學點了。特別是假期,各地的學生和旅客都在這里親手制作一個鳥籠帶走?!苯眨ɡ屮B籠制作大師王玉說。
卡拉村是遠近聞名的“中國鳥籠文化之鄉”,當地鳥籠編制技藝已有400余年歷史。
依托資源稟賦,卡拉村突出黨建引領,采取“公司+農戶”等組織方式,開辦刺繡非遺體驗館、建立非遺工坊、興辦民族工藝鳥籠廠等,以“非遺+”的方式,推動鄉村文旅深度融合,力促群眾增收創收,壯大村集體經濟。
“全村114戶中,從事鳥籠加工的就有98戶,占86%。全村年生產鳥籠8.5萬個,實現產值127.5萬元,不僅暢銷國內,還遠銷海外?!笨ɡ妩h支部書記楊羅金介紹,除了鳥籠,卡拉村的銀匠、斗鳥、斗雞等也聞名遐邇。
丹寨縣民族文化底蘊厚重,擁有8項國家級、22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非遺周”永久落戶和全國唯一完整保留祭祀蚩尤的“祭尤節”之地,被稱為“非遺之鄉”。
如何喚醒沉睡的旅游資源,推動“非遺+旅游”高質量發展?丹寨縣通過“非遺文創產業化、非遺文旅融合化、非遺經濟市場化”等發展模式,持續加大非遺保護傳承力度和非遺文創產品研發生產力度,讓非遺“活”起來,鄉村“火”起來,近年來在旅游市場上的表現尤為突出。
在非遺文創產業化方面,丹寨縣搶抓東西部協作機遇,引進廣東省廣州馥瀅服飾設計有限公司,推動旗下品牌香云紗“我的搭配師”研發中心與丹寨銀匠村合作成立丹寨馨蘋文創研發有限公司,并將“我的搭配師”品牌總部作為銀匠村蠟染服飾的研發中心,將蠟染與佛山香云紗國家級非遺相結合,實現雙研發中心相互促進,同步發展推動銀匠村的銀飾、蠟染、苗族刺繡等產品提檔升位、擴大產能和拓展市場。
在非遺文旅融合化方面,丹寨縣通過非遺研學體驗、非遺活動等形式,吸引游客參與,提升旅游體驗,促進文化旅游業的發展。
目前,打造了以萬達小鎮、丹寨縣城、卡拉村、石橋村、排莫村為主線的20余個非遺研學點,重點打造造紙、蠟染、銀匠等重點研學項目,探索設計“半日體驗游、5日淺學游、半月中度研學、一月深度研學”等非遺研學旅行產品。截至目前,該縣從事和參與非遺研學的作坊、體驗點22個,全縣非遺研學游年收入達2000萬元以上。
在非遺經濟市場化方面,丹寨縣通過優惠政策吸引返鄉創業者、非遺文創設計師等,開辦了17個非遺“微工坊”,并采取“非遺+文創+訂單”的模式,將苗族蠟染、苗族服飾、苗族刺繡等傳統非遺產品通過創新設計,使其更加符合現代市場需求。
2020秋冬倫敦時裝周上,丹寨縣的苗族蠟染用時尚的方式走出了國門,在首屆“中國之夜”主題時裝秀上亮相。2021年星巴克首家“非遺體驗店”在北京開業,店內所有蠟染藝術品由星巴克與丹寨縣非遺蠟染合作社聯合打造,將非遺、咖啡文化、老北京文化融合,展示了一個傳播非遺的舞臺、體驗藝術融合的第三空間。這些創新,證明了非遺融入當下應用場景的更多可能性。
同時,丹寨縣積極推動非遺傳承人和非遺產品“走出去”,組織該縣非遺傳承人及非遺產品參加全國、全省、全州各項非遺手工技藝類比賽和會展,加強與全國非遺匠人的文化交流,擴寬非遺傳承人的視野。目前,苗族蠟染、苗族銀飾、卡拉鳥籠、石橋皮紙等已與淘寶、京東、抖音、快手、微信H5頁面等平臺達成合作。同時,將苗族紅酸湯制作、土酒藥釀制、魚酸制作等美食類非遺技藝,聯合食品加工企業進行現代化包裝,并結合本地優勢開發預制菜產品。截至目前,非遺特色手工業商鋪銷售總額達4.6億元。
古法造紙研學“薪火”相傳,鳥籠銀飾鍛造非遺畫卷,飛針走線繡出文化自信……如今,丹寨縣一代代手藝人、一輩輩工匠,在手手相傳、口口相授中,將非遺之花生生不息、璀璨綻放,該縣非遺力促文旅融合結出累累碩果。
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10月,丹寨縣游客608.58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68.53億元,游客數量、旅游消費均實現50%以上的增幅。